1978年12月凯狮优配,南疆边境炮火已经开始零星响起,越南的小股部队不断挑衅,广西和西南前线的紧张气氛骤然升温。北京西山作战值班室内,李德生将军盯着最新情报,默默在记录本上写下:“忍让无益,斗则必胜。”当时,战事距离全面爆发仅一步之遥,家里的宁静即将被这场风暴卷入。
李德生是一位从军多年的老兵,年轻时便投身战斗,长征时曾担负担架,淮海战役时指挥部队进行穿插,抗美援朝时更是带队攻克险峰。三十多年的战火历练让他深知,战场上没有什么“特权”,不论你来自什么家庭,只有一条路——上了战场就得面对生死的考验。他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,都是兵。”
到了1979年春节后不久,中央军委下达了自卫反击作战的命令。南京军区某团接到调令,政工干事李和平第一个在报名表上签了名。李和平是李德生的长子,这位身材魁梧的少校,常被同僚笑谈:“老首长的儿子,打仗时可能只会去司令部拿铅笔。”李和平听了只是淡淡一笑,没有反驳。
展开剩余77%果然,调令下来后,李和平被安排到前线指挥所担任参谋。消息传到北京,李德生立刻赶到军区。他低声对主管的首长说:“别人的儿子能上战场,我儿子也能;如果他上不了前线,就让他留在营房,决不能让他拿把红缨枪装样子。”这简短的一句话,让在场的干部都愣住了。李和平站在门口,挺直了腰板,默默承受。
李德生之所以如此坚持,背后有三个原因。
首先,不搞特殊是他一贯的原则。解放初期,部队物资极其紧张,李德生拒绝让家属住“首长宿舍”,他坚持让妻子带着六个孩子住在普通的平房里。当孩子们想搭军车上学时,他总是说:“徒步走,锻炼身体凯狮优配,迟到了自己负责。”这些家规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:战场上的每一个位置都关系生死,不能有任何的特殊照顾。
其次,李德生非常清楚,虽然参谋岗位看似安全,但同样容易滋生名利之心。战争结束后,参谋常常能优先立功、晋升。李德生希望儿子能在前线打出真功夫,而不是在指挥所轻松地指挥。他总说:“只有经历过硝烟,才能给战士们写出有用的作战计划。”
最后,李和平本就具备扎实的军事素质。他长期带连队,野外生存能力突出,远比在办公室里做参谋更适合去一线参与山地丛林作战。李德生在作战部部长面前递交了一张手写条:“让他去最需要人的尖刀连,那里最适合他。”
最终,命令有所调整。2月17日清晨,李和平随部队越过同登口岸。那几天,广西的雨雾弥漫,山路泥泞不堪,他和工兵一起抬迫击炮翻越山头。到22日下午,越南军队的一支加强连顽强抵抗,李和平带着三挺机枪猛攻,肩膀被弹片擦伤,他依然坚持扛枪上二坡阵地。战斗结束时,原本142人的营队,仅有119人返回,两成以上负伤。总结会上,师长建议给他记一等功,但李和平坚持签字接受二等功。
战后,李和平返回城市疗伤,战斗服被血染成深褐色。李德生看过他的伤口后,轻声叮嘱护士:“不用换新衣,洗干净留给部史馆做资料。”语气平静,丝毫没有宠溺之情。李和平笑着说:“小伤而已,不是什么大问题。”短暂的笑声后,房间再次陷入安静。
在生活中,李德生也一样严厉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李和平准备结婚时想借母亲三百元办酒席,结果不仅没拿到钱,还被母亲批评:“当兵的,讲排场做什么?”没几天,李德生给他写了一封长信,信中三页纸都在强调“朴素”二字。最终,李和平的婚宴只简单地摆了一桌,军营的干粮和两瓶老白干,依旧热闹非凡。
相同的原则也应用在了李德生的女儿李远征身上。1979年,李远征在军区医院具备晋升资格,但因名额有限被搁置。她含泪向父亲求助,李德生端起茶杯沉声说道:“治病救人和职称无关,专心看病,别多想。”尽管李远征当时觉得父亲过于苛刻,但几年后,她凭借实力晋升,终于理解了父亲那句“位子是干出来的”深意。
李德生的军旅生涯塑造了他一贯的认知模式:战功通过沙场磨砺,权力必须受制于制度的框架。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这个大考面前,他毅然决然地把儿子推向了战场。对他而言,若让李和平留在指挥所里做参谋,就意味着家规的一部分崩塌,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。
2011年5月8日,李德生因病逝世。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凯狮优配,发现了一份折痕密布的名单:那是1979年牺牲的营连排长名单,共56人,每个名字旁都用红笔圈了起来。名单的背面,写着一句简短的批注:“皆吾子弟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